English
首 页 IPC活动通知 IPC活动集萃 IPC服务 外国记者在华指南 新闻司热线联系 留言给IPC
 
走进草原-外国驻华记者赴内蒙古采访侧记
2005/07/19

  “乘客朋友们,因包头机场雷雨天气,本次航班将临时降落呼和浩特机场”。7月11日,从北京飞往包头的CA1142航班因气象原因只好先在呼和浩特机场短暂停留,外国驻华记者的内蒙之旅就这样开始了4天的行程。等飞机最终抵达包头机场时,自治区外办和包头市的同志们已经等了近4个小时。内蒙的朋友们告诉我们,内蒙地区今年普遍干旱少雨,所以当地人民把带来雨水的客人奉为贵宾,这令我们内疚之情得到稍许安慰。

 

最“热”的采访

  下了飞机,记者们便直奔此次采访的第一站--包头钢铁集团。这家创建于1954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刚刚度过它50岁的生日。包钢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包钢从过去国有资本一股独大转变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多元投资主体。2004年,包钢的钢、铁产量均突破500万吨、销售收入达140亿元。北京奥运工程、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都大量使用了包钢生产的优质钢材。

  重视人才是包钢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主控车间,70%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有本科以上学历。车间主任才32岁,已经担任起重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更加密不可分。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中国发展对世界能源、资源的影响。记者们一边参观,一边急切地了解包钢的经营情况、铁矿砂来源、钢材价格、出口战略等。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记者们关心的话题。在2号高炉3000度高温的熊熊炉火里,通红的巨大铁坯缓缓地移动,让人感受到钢铁工业的力量。

  在包头期间,记者们还参观了中外合资的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重型自卸汽车和挖掘机,具有23吨-260吨矿用汽车三个系列、20个品种的生产能力,占有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三峡大坝工地,就有一百多辆该公司生产的大型自卸汽车日夜忙碌着。厂区内,正在组装的汽车真可谓庞然大物,光是汽车的轮胎就比一个人还高。自卸车的价格也极为昂贵。一辆91吨的自卸车,售价高达550万人民币,比奔驰、宝马可贵得多了。

牛奶里的幸福

  在中国,蒙牛的名字在消费者中早已是耳熟能详。1999年,牛根生成立了蒙牛乳业公司。据介绍,短短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2强之列,2004年销售收入达70亿元。记者们参观了蒙牛澳亚示范牧场。牧场占地8848亩,饲养规模为一万头奶牛,展示了澳洲、北美、欧洲、亚洲最先进的奶牛养殖和加工技术。牧场对奶牛实行信息化管理,能随时掌握每头奶牛的“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在干净整洁的现代化牛场内,黑白相间的奶牛听着悠扬的歌曲,在铺着细沙的卧室内休憩,心情好的时候就散步到自动挤奶机为人类作贡献。

  草原乳业的发展为广大农牧民带来了收益。仅蒙牛乳业就辐射了百万农牧民,2004年发放奶款约30亿元。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记者们走访了牧民呼格吉勒图一家。呼格吉勒图家刚刚花了5万块钱盖了一幢新房子。为了迎接记者们的到来,两口子换上了亲手缝制的民族服装,拿出奶茶和自制的奶制品招待大家。呼格吉勒图一家共养了85头牛、12匹马,200只羊,一年纯收入5万余元,日子过得不错。两个小孩都在离家5公里远的旗政府所在地上学,政府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家里的5头奶牛是前几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这也引起了澳大利亚记者的兴趣,不禁兴致勃勃地探寻这些澳大利亚奶牛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内蒙的。

  守卫美丽家园—浑善达克治沙工程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妙图景。由于多年来气候的变化和过度放牧,内蒙草原也面临着严峻的沙漠化挑战,防沙治沙成为当地政府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锡林郭勒盟,记者们实地采访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程。浑善达克沙地面积7.1万平方公里,其中在锡盟境内约5.8万平方公里。从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采取封育、飞播、造林种草结合等综合性治理措施,不仅有效阻止沙地南移趋势,还使已经沙化的牧场重现生机。在治沙点记者们看到,五年前这里还是“平沙莽莽黄入天”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我们相信,草原人民有能力让生命的绿色在这片原野无尽地延伸,当北风再起时,我们天空还将是澄澈的蓝天。

  草原明珠—内蒙古大学

  近50年来,内蒙古大学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40,000多人,特别是培养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目前,学校在校生近两万人,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5%。学校实行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在学费、奖学金等方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接待记者来访的是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呼格吉勒图教授。儒雅的呼格吉勒图副校长是研究蒙古学的专家,对蒙古族文化、历史是娓娓道来。他带着记者们参观了校文献资料馆、蒙古语语音实验室、蒙古语软件研究中心和民族博物馆。在文献资料馆,记者们看到了被译成蒙古语的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也看到了《格萨王》、《江格尔》等民族史诗。记者们还了解到,现在国内的蒙古语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大都用的内蒙古大学开发的软件。

  再见,草原

  在4天的行程中,记者团一行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人民真诚的欢迎。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锡林郭勒盟的领导分别举行了与记者的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将要离开草原的时候,记者们参观了元上都遗址,追忆历史的兴盛交替。在遗址城墙外面,是一片金莲花盛开的草原,白俄罗斯记者说,“这里的芬芳太象我的家乡了,只是我家乡的草原没这么大。” 就要告别草原了。草原人用最尊贵吉祥的蓝色哈达托举着烤全羊为记者们盛宴送别。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姑娘、小伙为大家唱起了祝酒歌。巴耶尔泰-再见,草原;忠能优勒哟-祝福,草原!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
相关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3-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