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 IPC活动通知 IPC活动集萃 IPC服务 外国记者在华指南 新闻司热线联系 留言给IPC
 
为了和平
—组织采访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工兵分队侧记
2007/09/17

2007年9月15日,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组织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法新社、德国电视二台、日本广播协会(NHK)、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机构的70余名中外记者赴河南沁阳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工兵分队训练营地实地采访。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和发挥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外媒体对于中国政府此次向达区派遣维和工兵分队更是给予高度重视。中方为何向达区派遣维和部队?工兵分队执行什么任务?这是记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戴绍安大校开门见山地解开记者们的疑惑。他表示,中方派遣维和工兵分队是应联合国的邀请,中方从10月初开始将部队陆续部署至任务区也是根据联合国的要求和安排,中方对此次维和一直持积极态度。

 

 

“这次维和部队队员都是在自愿基础上选派的!”戴大校在记者会上继续介绍说,“仅仅自愿是不够的,选拔维和队员是在自愿报名、层层推荐的基础上,严格按标准进行初选,然后按照联合国训练大纲要求,对初选人员进行强化训练,最后进行考核验收。”针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受到无端指责,戴大校用生动的比喻表明了中方的态度:“如果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家的兄弟姐妹不和,不能因为我跟他关系好就因此指责我负有责任,这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公平的。达尔富尔问题是苏丹内部问题,不能因为中苏关系好就把责任推到中方身上。”

 

记者会结束后,戴大校依然被记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此次维和任务任期多长”、“目前中国仅派出了工兵、运输和后勤等保障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何时派遣作战部队”,记者们连珠炮似地追问。戴大校一一作答,言谈举止从容自信。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请戴大校以轻松的方式闲聊几句,戴大校不假思索,脱口说出流利的阿拉伯语,令记者惊讶之余,赞叹不已。

 

 

 

根据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队长上官林宏中校的介绍,分队将主要承担施工、生存保障、打井等任务。但维和工兵分队到底准备得怎么样了?这是在场所有的记者都十分关心的。此时,一队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穿迷彩服、胳膊上佩戴着“地球和橄榄枝”臂章的士兵踏着整齐的步点,喊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

 

 

--格斗训练。伴随着维和队员矫健的身手,嘹亮的喊声响彻云霄。前扑、后倒、侧卧,随着指挥一声声令下,队员们整齐划一地完成着各种动作。不少队员前扑时身体眼看要触到抢镜头的记者,“受惊”的记者发出“啧啧”称奇声。

 

 

--铺设道路。眼前一片坑坑洼洼的泥地,推土机迅速清理掉地面上堆积的泥土,平路机和压路机继而将路压平压实。队员们挥锹铲土,数分钟后,原本泥泞难行的泥地上就出现了一条平整的道路。

 

--架设桥梁。一条沟前,50名维和队员整装到位,他们的任务是架设一座40米长的公路钢桥。随着指挥员的旗语和哨音,维和队员有条不紊地辅设轨道,架设桥梁,并立刻铺设桥面,拆除轨道,各类军车随后沿着新铺设的道路顺利驶过钢桥。

 

 

训练营地烈日高照,尘土飞扬,维和队员们还高质量地完成了包括搭设帐篷、战场救护、自我防卫和警戒等科目的演练,以实际行动表明我维和官兵,一定能发扬我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联合国维和任务。

 

使 

 

“受领维和任务以来,我们主要学习了基本法规,包括《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出兵国向联合国苏丹特派团部署维和部队指南》等,并强化了英语学习。目前维和官兵均能进行不同程度的英语对话和交流。”上官林宏队长介绍的上述情况很快都得到了印证。演练结束后,记者与维和官兵共进午餐。官兵们用英语同外国记者打招呼,一些队员还用英语直接与记者交流。

 

 

这些英姿飒爽的勇士们即将奔赴遥远的达尔富尔地区。他们即将离开自己温暖熟悉的家乡和亲人。然而,在这些维和官兵的脸上,却看不见任何不安或者忧虑,有的只是自信与从容。有记者指出,达尔富尔地区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在战乱中破坏殆尽。“我们当然能把它们修复。”这就是维和队员的回答。而对于中国派遣维和部队的目的,队员们的话则更加简练明确:“为了和平!”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了,记者们意犹未尽,纷纷与送行的维和队员挥手话别,并不停抓拍照片。记者们表示,中国维和官兵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素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祝愿维和队员平安返回。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3-2010 版权所有